前瞻觀點
機器人崛起 將讓德國最驕傲的汽車業優勢不再?
工業革命後,德國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,百年來打造出強大工業實力。但進入21世紀,面對AI與自動化等新科技的威脅,工作型態將徹底翻轉,德國人要如何保住他們的優勢?
「你希望機器人幫你改稿嗎?」從沒想過這問題的《天下》記者,受到了震撼教育。
8月25日,在柏林聯邦政府開門日的教育部展場,長得像電視機的KIBA機器人引起了騷動。
「你希望機器人幫你寫作嗎?」「你希望機器人幫你編輯文章嗎?」參加者針對題目點選笑臉或哭臉表示意見,機器人會當場做出一管櫻桃與香蕉混合果汁。
從個人接受與機器一起工作的程度,會影響兩種果汁混合的比例。
「這是您的未來工作靈藥,」遞出果汁的是藝術研究者班貝克(Johanna Barnbeck),這是她與22歲程式設計師威蘭(Kai Wieland)合作的作品。
「人們對機器人有本能抗拒,但是只有學習跟機器合作,才能確保未來,」威蘭說,他們希望鼓勵人們思考,跟自動化共存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,不會太快陷入惶恐。
藝術家選擇用機器人切入,可看出德國社會面對未來的態度,不乏擔憂與焦慮。
自動化將影響汽車業3/4工作
德國邁入高齡的速度飛快。德國聯邦統計局報告指出,2015年,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,到了2035年,則是3人當中就有1人。勞動人口最快在2020年呈現負成長。
19世紀的工業革命後,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,打造了百年來讓德國人驕傲的工業實力。但進入21世紀,很多人擔心新科技的威脅將讓德國優勢不再。
預期受到最大衝擊的,就是德國製造業的火車頭──汽車工業。
汽車工業創造產值佔德國工業2成,提供84萬個工作機會。但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研究指出,自動化與電動化等新趨勢,在2030年將影響汽車業4分之3的工作。
因應這樣的挑戰,個人與企業都應有所準備。
個人:嬰兒潮世代樂於繼續工作、學數位技能
愈來愈多德國人感受到這股浪潮,投入新知識和新科技的學習。位於波昂,德國萊布尼茲終身學習中心的德國成人教育研究所科學主任許瑞德(Josef Shrader)指出,在德國有53%的成人有繼續學習活動,在歐洲排前5名。
他觀察近年成人繼續學習趨勢,發現60歲以上佔比近4成,是十年前2倍,最大宗是數位技能相關課程。他解釋,因為德國經濟好,有經驗的員工短缺,企業與退休員工都發現,繼續訓練對企業和社會貢獻更多。
此外,屆臨退休的嬰兒潮世代,也樂於繼續學習與工作,許多人到70歲都還沒退休。
企業:訓練員工和機器合作
在個人努力之外,還需要企業引領方向。為因應超高齡社會和未來工作人口減少,德國以自動化和工業4.0補上缺口,但機器仍需要部份人力學習協作,這就是職業訓練未來的方向。
許瑞德認為,工作人口的未來競爭力,首先是企業的責任,再來是個人以及社會。他強調,政府的責任在提供每個國民相等機會進修,讓他們有能力面對未來。
「企業投資員工的終身學習,不一定保證成功,但如果不投資,絕對無法面對未來,」他說。
德國企業開始著眼於協助員工建立新能力。汽車工業就面臨了電動車與自動化夾擊,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,德國機器人密度全球第三,每萬名工人對應309台機器人。
汽車業員工要有未來,必須學著和機器共存。
大企業如賓士與BMW,都建立人口變遷小組,幫助資深工程師將原有能力轉換到新的位置上,例如做客服或擔任顧問。
在汽車組裝線上,企業提供工人更多訓練,讓他們學著和愈來愈多輕量、布滿感應器的小型機械手臂合作。例如在最終的細部組裝工作,工人要改用電腦而非肉眼確保零件平整。福斯與奧迪也都有類似訓練措施。
政府:補貼各種職訓課
政府也意識到挑戰艱鉅。德國勞動部與歐洲社會基金在2015年推出5年計劃,共編列相當於50億台幣的經費,宣傳推廣在職進修的重要性。
此外,勞動部也提供補助讓成人參加職業再訓練。最為人所知的是2006年開始的WeGebAU(中小企業低技術及高齡勞工訓練計劃),針對中小企業45歲以上勞工,政府補助在職者參加培訓課程的學費,並補貼進修期間薪資。
2015年,全德有2.4萬名在職者參加此計劃,撥補經費約64億台幣。
即使如此,負責職訓的單位仍認為德國的腳步還需要再加快。
德國工商總會(DIHK)負責職業繼續訓練的主管迪克曼(Knut Diekmann)坦承,德國產業面臨數位化與工業4.0的衝擊,因應腳步比較慢。
因為德國制度改變需要多方討論出共識,包括工商協會、政府與工會。光是工會建議把目前的370個行業別合併簡化,就討論了8年,還沒有結論。
「德國職訓體系有500年傳統,雖然是很可靠的系統,但因應變化的速度應該還可以再敏捷一點,」他說。
面對變動的環境,不該把頭埋在沙裡,而是正面迎戰。這樣的態度,與KIBA機器人的設計者班貝克不謀而合。
《天下》記者問班貝克,碰過最有趣的參觀者反應是什麼?她說,有個學古典音樂的年輕女生一開始抗拒跟機器人互動。「『我根本不想去想機器人這件事!』」但遊戲結束後,她的態度變開放了,覺得未來有與科技合作的可能性。
透過這個作品,班貝克希望人們能有主動思考能力。「面對未來的改變,不該豎白旗,而是個好機會讓我們決定學些什麼,因為世間唯一不變的,就是所有事物都在變,想法也要跟著變。」
機器也是人設計的,害怕被取代,不如大膽擁抱未來,學習與新科技共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