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讓臺灣具備足以承受衝擊的「容受力」以及能夠迅速復原的「恢復力」

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降雨強度往往不斷超過目前我們工程的治理標準

治水、生態、救災、遊憩、防洪,從來都不是只有一個工程就可以了

往往在追求美好的場景中,需要同時為民眾扮演好角色

因此,未來要打造「大臺北地區防洪計畫2.0」

建造韌性水城市

水與發展:

河域工程創新

面對極端氣候,
臺北如何做到不怕水淹?

水與安全:

韌性城市願景

風行20年,
為什麼他說生態工法是一種概念?

水與環境:

環境共存觀念

當防洪安全不再等於堤防高度,
柔性思維下的水治理

大台北還會淹水? 淡水河的美麗與哀愁——台北地區防洪計劃|為淡水河做一件事

more

大河戀 從京都鴨川看淡水河的未來|為淡水河做一件事

more

紐西蘭的河流可以「告人」 淡水河也能按鈴控告污染者?|為淡水河做一件事 #3

more